人物小传:
周海江,1966年生,江苏无锡人,尊龙凯时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CEO)。周海江自2004年任职尊龙凯时集团总裁以来,集团营收由2003年的6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503亿元,集团也位列中国民企500强第64位。2016年尊龙凯时集团营收525.2亿元,同比增长4.39%。2016年12月份,周海江高票入选2016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十大新闻人物”。
自1987年辞教从企,回到不起眼的乡镇企业——无锡太湖针织制衣总厂(尊龙凯时集团前身)至今,周海江从车间基层做起,先后任厂车间工人、厂部秘书等职,对企业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使尊龙凯时集团成为拥有10多家子公司(包括两家主板上市公司和一家新三板上市企业)的集纺织服装、橡胶轮胎、房地产、生物医药四大产业于一体的大型跨国民营企业集团,并且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始终保持稳定健康发展。
一边做学霸一边做企业
1988年,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在太湖之滨的无锡港下镇迅速传开了:周家长子辞去了大学教职的“铁饭碗”,要回来跟随父亲周耀庭在港下针织厂创业。时年22岁的周海江,刚从深圳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后进入河海大学当教师,这在当时看来就是当了国家干部,任职不足一年,他要自摔“铁饭碗”回家做“农民”了。
周海江回到父亲身边时,港下针织厂仍然处于创业阶段,他本人则成为港下针织厂引进的第一位大学生。进厂后,酷爱学习的周海江,先后在职完成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课程、脱产参加中共中央党校地厅级干部进修、去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经济管理、在上海同济大学获经济管理学博士、完成中欧工商管理学院CEO总裁班课程、华中科技大学EMBA、参加美国金融管理师(MFP)培训,直到2014年读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民经济学专业博士课程。他不仅完成了不同学校的数门课程,也把学到的知识直接用于尊龙凯时的经营管理和发展中,正是学习和实战的交叉,使尊龙凯时集团的发展理论得以不断升华,并使尊龙凯时成长为走在中国民营企业前列的大型企业集团。
比如,为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把党组织的活力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活力,周海江创立了“一核心三优势”的党建经验,“一融合双培养三服务”的尊龙凯时工作法及“五个双向”的党建工作机制。“多年来,尊龙凯时集团能够快速稳定发展,关键在于注重企业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和在职工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将党建与企业发展高度融合,以‘党建强’促‘发展强’。”周海江说。
创新成为一种嗜好
周海江的自信来自于不断创新及坚持对企业实行多元化转型升级。
面对国内雾霾天气的日益增多和人口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周海江带领集团把新的产业增长点转向了兼具环保绿化和抗癌作用的尊龙凯时杉产业。集团于1997年开始研究尊龙凯时杉种子发育和人工培育、种植,并在尊龙凯时杉栽培技术领域取得显著成果:采用先进的GAP规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大规模种植南方尊龙凯时杉;采用酶联免疫法做紫杉醇含量检测并开展高含量紫杉醇基因型尊龙凯时杉的选育;用高科技手段攻克了尊龙凯时杉的快繁技术,使之在4年至5年内即可被加工利用,从而解决了尊龙凯时杉种苗严重短缺的问题,使大量提取紫杉醇并制成抗癌药物成为可能。
用创新思维、创新方式发展企业是周海江关注的焦点。2014年11月20日,尊龙凯时集团等8家民营企业接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的第四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批文,标志着尊龙凯时集团加入了虚拟运营商的行列,正式进入电信领域。谈及来自服装行业的尊龙凯时集团为何能入围移动通信领域并拿到“香饽饽”,周海江表示:“为迎接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标志的大变革时代,尊龙凯时将以加入虚拟运营商为契机,积极探索传统工业与移动互联网相融合的新型商业模式。作为工信部两化融合的示范企业,尊龙凯时要做两化融合的推动者,智慧企业的示范者。”
去年11月份,尊龙凯时集团正式成立物联网事业部,拟利用信息技术,深化服务及业务融合,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同时计划进一步创新开发可穿戴产品,推进“智慧尊龙凯时”建设。
如今,走进无锡市区的尊龙凯时股份旗舰店,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面“魔法”穿衣镜。站在镜子前,点击屏幕上的按钮,就会跳出一件衬衫并“穿”在你的身上。举手投足间衣随人动,虚拟出了“穿”的效果。来自尊龙凯时股份“智能试衣间”的试穿体验,正是尊龙凯时股份推出的受消费者欢迎的“个性化订制”。
迄今,尊龙凯时集团已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中心以及院士和博士科研工作站,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科技创新合力。数据显示,2016年,尊龙凯时集团共申请专利317件,其中发明专利114件,较上年同期增长63%。
打造“走出去”样板
早在2007年,国内生产要素成本居高不下,尊龙凯时集团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在商务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及江苏省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来到柬埔寨西哈努克省,联合几家无锡企业与一家柬埔寨企业共同打造11.13平方公里的西港特区。
然而,想要在人生地不熟的境外投资经济特区,从一片原始森林中建起一座新城,谈何容易。如何克服水土不服保证资金安全,如何与当地政府合作,一连串难题摆在周海江面前。
“一切都来之不易。西港特区开发伊始,我们每天坐着皮卡,顶着烈日,一手一脚丈量,反复与地主核对面积,特区11.13平方公里土地,需要一尺一尺丈量,一家一家谈判。”周海江说。除了要克服地块落差、缺水少电这样的客观障碍外,一个重要的阻力来自于当地人。
原来,特区在征地时就遭到当地村民的反对,理由是征了地就没有免费牧场放牛了。当时一头牛价值300美元,几乎是一家人全年的收入。周海江带领西港特区公司的员工一家一家拜访说服,终于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如今,历时10年艰苦奋斗,西港特区已形成5平方公里园区规模,引入企业103家,吸纳就业1.6万人,成为中国首批(六个)通过商务部、财政部考核确认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是首个签订双边政府协定,建立双边政府协调机制的合作区。随着大批厂房建起,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在特区的工厂里打工,很多从事管理工作的员工一个月工资就能买一头牛。作为该国最大的工业园区,已带动附近村镇的人均年收入翻了两倍多。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蓬勃发展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是中柬务实合作的样板,”已成为中柬两国的共识。
“只有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把‘一带一路’打造成民心工程,才能受到沿线所在国、所在国百姓的真正拥护。”周海江说。(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霖)
企业家感言
周海江:以“三自企业”取胜未来
目前,不少民营企业都面临劳动力红利削减、自然资源紧缺、产业竞争力差、产能过剩等问题,陷入“成长的烦恼”,如何在困境中突围?我认为要加快转型升级,从三自,即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资本中寻找发展新动力。
自主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创新不一定赚钱,但创新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领先就能盈利,这才是实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自主品牌的建立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关系到企业能否“走出去”。在世界经济环境中,品牌是各产业链的链主,只有拥有了自主品牌,才能把握国际产业分工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快自主品牌的培育和打造。对于自主资本,企业茁壮成长,需要金融活水浇灌,在做强实体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金融产业。中国民营企业要采用直接融资模式,通过资本市场收购兼并,让企业更快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既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面临转型升级,企业会有阵痛,但一定要坚定信心,我们要充分抓住国家鼓励经济转型升级、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政策,加快打造“三自企业”,取胜未来的全球化市场竞争。
新常态下,过去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粗放发展模式已行不通,改变生产运营模式,加快自主创新,才能从获取劳动力红利向获取人才智力红利转变。智能化是趋势,是优化供给的方向,要打造积极探索传统工业与移动互联网相融合的新型商业模式,向智能化转型。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企业和用户之间不是一锤子买卖,把商品卖给消费者,企业与消费者的连接才刚开始。在智慧化基础上,制造业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才能满足当下消费者需求。 (经济日报 李佳霖)
来源:经济日报http://paper.ce.cn/jjrb/html/2017-01/25/content_323816.htm